|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多发原本带孩子去看心理门诊,却遭遇公立医院人满为患没问上几句便被“打发”,而私立机构并不专业且费用极高的境遇。 “其实,应该肯定的是,越来越多的家庭已经开始正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要不然现在也不会有那么多所谓的育儿公众号,但其中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的专业文章还是比较少,而且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其中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顾晓曼对记者说,她的感觉是,目前能够帮助孩子完成社会化和预防早期心理问题的专门机构还是不多,家长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往往束手无策,不少人只得求助于网络和各种妈妈群。 对此,李玖菊也提到,“我们医院现在的儿童青少年治疗室有15张家庭床,就是一个家长陪一个孩子,还有5张普通床。但还是属于满床的状态,还有孩子不断来求医,住不进来”。 在齐亚静看来,近年来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变得更加多样化,也更加突出。“比如,孩子的攻击行为、一起自杀行为等。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极端的可能会比较多一些。所以,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一定要在早期进行预防,也就是一定要监测、监控,继而达到预防的目的,预防比干预更重要。事后干预可能是弥补了,但伤害已经造成。我们一定要提高全社会关于儿童心理健康或者对儿童保护、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意识,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齐亚静认为,帮助孩子完成社会化和预防早期的心理问题,主要还是从家长入手。 “前几年也在倡导开办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据我了解,可能受众比较少,效果也不是特别明显,大家往往都是等孩子出现问题后才去寻找各种帮助,而不是说早期就用正确的方法来养育孩子。”齐亚静说,希望能够呼吁相关部门进一步开展正规的家长培训,让每个家庭都成为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大后方。 至于具体如何预防,从孩子自身来说,齐亚静认为要提高自身的抗压能力,“首先强调锻炼身体,一般身体健康的儿童,心态也会比较阳光。目前的中小学都有心理健康课,但是不知道落实的程度如何”。 “整合社会资源也是一种途径。一个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除了自身的问题之外,更重要的还是他所处环境的问题,所以我们在针对家庭做心理咨询工作的同时,可能还需要同时改变接受治疗者外在的环境。那么,这其中就需要引入另一个专业——社会工作者,简称就是社工。”齐亚静说,尤其是针对一些困境家庭的儿童,可能需要社工来帮助这个家庭来链接一部分社会资源,帮助他们改善成长环境和生活环境,从而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对此,齐亚静建议在学校里配备心理咨询老师和驻校社工,“这种驻校社工模式也在尝试探索,但是还没有得到推广。心理老师帮助孩子调整心理状态、促进孩子的发展,而驻校社工是帮助孩子改变周围的环境,比如说改变孩子的班级环境、学校环境甚至家庭环境。因为专业不一样,心理老师专注于做心理咨询,社工是社会的医生,他们能够链接资源改善儿童的成长环境。未来可能需要启用心理老师加驻校社工的模式共同维护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 |